王启霖,化名王慰民,笔名冰波、启霖等。1915年阴历八月二十五日在贵阳出生。王启霖在贵阳接受启蒙教育,从正谊小学毕业后考入省立贵阳一中读书。高中肄业,于193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广州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化工系。在校学习期间,王启霖受进步教师和同学影响,对进步书刊及鲁迅等进步作家的著作产生浓厚兴趣。1936年,王启霖求学日本,先在东京学习日文,准备报考大学深造文学。次年“七七”事变爆发,王启霖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而放弃求学,随后回到祖国。
1938年2月,王启霖受邀参加了《贵州晨报》副刊《每周文艺》的编务工作,与蹇先艾、谢六逸、齐同(高滔)、李青崖等优秀现代作家、翻译家一起,以文艺副刊为阵地,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。由于王启霖政治表现突出,思想觉悟高,贵州地下党发展其为中共党员。
为团结更多知识分子从事抗日宣传和党的其他工作,王启霖根据党组织安排,发起并主持了“贵阳战时社会科学座谈会”的活动,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,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。他还邀请过革命家徐特立、《资本论》中译者王亚南到社会科学座谈会,向知识分子、进步青年演讲,受到与会者热烈欢迎。1939年后,国民政府发动抗战以来第一次反共高潮,社会科学座谈会被迫转为地下秘密活动。王启霖克服困难,坚持把活动一直办到年底。此时,王启霖还担任了“中苏文化协会”的实际组织领导工作和筑光音乐会的艺术指导。
展开剩余59%1939年冬至1940年春夏之交,王启霖担任中共贵州省工委宣传部干部和统战支部书记。同时,敌人也加强了对地下党组织的破坏。贵州省工委执行中共中央和南方局“隐蔽骨干”的指示,要处于暴露状况的王启霖立即转移。王启霖遵照党组织安排,到达广西桂林,与先行转移的刘家祥(地下党贵阳女子中学党支部书记)在桂林结婚。王启霖夫妇不顾新婚燕尔,随即奔赴处于抗日前哨的皖南新四军中。王启霖被分配在军政治部文化小组,同何士德、任光等几位同志抓文化宣传工作。刘家祥在新三团政治处宣传股。“皖南事变”中,王启霖夫妇二人被敌人逮捕,在敌人押解途中,夫妻二人在战友的掩护下双双逃脱。后辗转于桂林、广州、香港、昆明、衡阳等地,在各地中学和大学教书,向学生灌输爱国、民主、进步思想。
1949年春,王启霖与刘家祥回贵阳过寒假,准备启程回湖南衡阳师范学院,途中被地下党贵州省工委书记张立留住,遂返回贵阳,接受了党组织交给他编辑出版地下刊物《真实》的任务。他不仅当编辑,而且常亲自动笔为《真实》写文章。同年5月的某天,中统特务在贵阳街头发现了王启霖的行踪,继而向特务机关作了汇报。敌人立即派出暗探,终日守候在白沙巷王启霖家附近。6月23日上午,特务、警察闯入王家,逮捕了王启霖,接着又逮捕了从外边办事归来的刘家祥。王启霖夫妇在狱中经受了严峻考验,为保护组织和同志,同敌人进行了英勇斗争。9月某日深夜,敌人秘密杀害了王启霖同志。同年11月11日,敌人在仓皇逃跑之际,又枪杀了刘家祥同志。
王启霖从“皖南事变”前后开始进行文艺创作。目前已知的他的文学作品,长篇小说有反映“皖南事变”真实情况的《煎》;反映贵州彝族人民生活与斗争的长篇《四围山色中》。令人惋惜的是,这两部长篇巨著定稿之后,均在战乱中佚失。他的又一部中篇小说《狂雨》的手稿,交人保管也遭损失。但王启霖并未因此而沮丧,他挤出工作、战斗的空余时间,将小说重写,交给同乡挚友林辰同志,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才由东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中篇小说。王启霖在文学创作方面,写得最多、质量最高的是短篇小说。其中代表性的有描写抗日战争的《封锁线》,揭露汉奸卖国罪行的《告密者》《朋友,向我们伸出你强力的手吧》,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妓女呐喊的《迫害》等。此外,王启霖还在报刊上发表过许多抨击时弊的杂文和政论文,代表性的文章有《由自杀到自杀》《三民主义的现实主义》等。
策划:李平平
海报设计:潘秀东
内容来源:动静新闻
部分图片和字体由AI生成手机股票配资开户
发布于:贵州省泓川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